十大现金买球入口

十大现金买球入口:张。航ㄉ柚谢褡逑执拿鞯哪诤、意义和要求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1点击数:



作者简介:

张健,云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齐付清,云南大学助理研究员,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所提出的目标任务,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守正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继承开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崭新呈现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面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植文化根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力量之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赓续中华文脉;坚守共同信念,增进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结合;守正创新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呈现,是中华民族接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样态的深刻把握,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科学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及时代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精神基础。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崭新论断,为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系统揭示、完整把握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内涵。

1.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守正创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不绝,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传承千年仍旧璀璨夺目。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历经王朝更迭、时代变迁而不衰,历经文化冲击、外敌入侵而不变,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引领着中国人民阔步向前,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人类文明史的重大奇迹。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1],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华文明都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指引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赓续发展。秦朝以“书同文”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在华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融碰撞中,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始终占据古代王朝国家的主导位置,无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亦或是元清两朝统治者,都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影响力和凝聚力。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中华文明并未因此中断,它所积淀的深厚自信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人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汲取养分,增强文化历史自豪感,坚定民族自信心。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新论断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丰厚沃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守正创新中始终迸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2.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继承开拓。“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文明繁荣兴盛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中,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中华文明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始终秉持历史自信、文化自觉,切实推进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实际,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主线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的文化建设方针,明确文化建设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明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建设方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7]。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于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论述,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面向当今世界,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理论,接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文化建设实践,“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1],更加注重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创造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论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赓续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丰富拓展,让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深厚底蕴,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了文化根基。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崭新呈现。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重要思想武器,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开启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9],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引中华民族阔步向前的精神根脉。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与忠实实践者,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等有机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相结合,提出“坚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从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在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性转化中,切实推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进步。

4.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面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转变。一方面,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与国际话语权的相对弱势形成鲜明对比。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相结合,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理论命题,旨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不辍,始终是指引中华儿女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理念均源自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思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崭新形态。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漫长发展演变,表现为不同的文明样态,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提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大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世界各国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都是各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引领各国历史发展的支点,我们始终秉承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弘扬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共同繁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旨在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共同为治国理政提供文化养分,为加快形成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注入文化动力,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文明力量。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所提出的全新论断,是面对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植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深厚积淀,发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形成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伟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理论、制度和文化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中所形成的文明成果”[10],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历史纵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积淀形成的文化精华,自先秦至今一直传承有序、与时俱进,始终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的结合中不断开拓的。立足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国家治理的丰富经验智慧,“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挖掘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养分,将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鲜明品格,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智慧,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造、制度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阐释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将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创新提供文化支撑。

2. 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力量之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追求民族复兴,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成功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11],是扎根中国大地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又要融合现代文明,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切实推进强国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历史底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1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演变的“根”和“魂”,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华大地。奋进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必将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拓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支撑。“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3]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始终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带领中华儿女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4],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文化合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经验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既借鉴各国经验,更立足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浸润,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更好承继先人治理经验,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发,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绵绵不绝的经验智慧。

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更是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胆识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推动中华民族进入不可逆转的复兴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必由之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文化结晶,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形塑着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历史浸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历史进步中实现中华文化进步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15]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文化总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抗日战争时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引领下,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并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4.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方案。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互叠加,“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亟需解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精髓,汲取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经验,坚持胸怀天下,关注全人类前途命运,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全球治理及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解决文明冲突、推进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共同价值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共同促进世界繁荣进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解决文明冲突贡献中国智慧。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多元文化并存共生,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华文明始终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6]。历史上,玄奘西行、:拖挛餮,都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典范;新时代,我国首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致力于把“一带一路”打造成文明交流之路,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继续弘扬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展现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以交流促交往,推动世界文明和谐共生,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方案。“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5]406 交流互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证明,文化是在不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进步的。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和合”理念,包括“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合共生”的道德观、“美美与共”的文明观等,为推进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架设文化交流互鉴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3]。在平等包容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推动达成世界多样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状态。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立足当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根基。面向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传承创新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经验智慧。

1. 坚持与时俱进,赓续中华文脉。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面向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立足当代中国,坚持创造性转化,传承中华文化精华,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沉淀,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发展壮大的思想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中华文化精髓。通过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展示好历史典籍,赓续中华文脉;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博物馆、文化展览馆建设,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依托网络媒介进行宣传,使陈列在祖国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记录在文化典籍中的文化故事焕发新的生机。

面向当今世界,坚持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传递国家声音、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抓手。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我们更应“坚守好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3],坚定文化定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文化发展方式、传播方式创新,运用影视剧、话剧、舞台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艺术搬上世界舞台。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生动呈现、广泛传播丰厚文化资源;运用 5G 技术,打造“云展厅”,多维度、立体化展现我国丰厚文化遗产,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培育和打造中华文化品牌,将富含中华文化基因的刺绣、陶瓷等手工艺品销往全球各地,以此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2.坚守共同信念,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培育、共同弘扬的文化体系,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的文化结晶。“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各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8]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1],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带领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探寻各民族文化的关联性,发展相依互补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积极探寻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内在一致性,寻求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关联性。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通过“共书中华历史”“共创中华文化”展览,积极寻求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性,集中展示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共同开创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积极探寻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价值,增进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了解,切实提升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知,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紧紧抱在一起,坚守“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化不可断”的共同信念[1]。

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形成各民族文化交融格局。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演变中创造的文化结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依托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19],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精神根基。

3.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0]中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5]26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形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中增进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延绵不绝,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基础。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在十大现金买球入口、社区等场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构建统一的国家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打造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共同文化符号,将其全面融入十大现金买球入口教育和社会教育。切实提升各族民众对共有中华文化的真切感知与历史自豪,进而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弘扬中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以中国精神鼓舞各族民众勇毅前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讲述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扩大“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动人事迹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潮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厚植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使中华儿女在中国精神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铸牢各族民众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民众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

4.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互鉴。中华文明是兼收并蓄的博大体系,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秉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动中,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汇聚力量。

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久弥新,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回望历史,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在千年共同奋斗中缔造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由此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在新时代的当下,面向世界,要始终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取各国所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增进与世界文明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坚持和而不同、博采众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化文明互鉴,打破不同文明间的壁垒,在尊重包容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内涵。依托文化交流互鉴平台,营造多元文化交流格局:在教育领域,实施中外高校语言交流项目;在科技领域,举办中外科学论坛,加强科研合作;在体育领域,通过举办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展现中国形象;深化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间的交流,密切民众的交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各国民众相知相亲,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为此,必须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谱写中华文明当代华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原文出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9),21-28+181-182

上一条:袁群:从2022年大选看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挑战与前景

下一条:付星吉,白利鹏:资本有序化理念:思想来源、内涵体系和时代价值

十大现金买球入口 | 游戏有限公司